撒尿牛丸是什麼?名子的由來|入口爆漿好困擾?教你如何優雅地吃撒尿牛丸
扶桑第一次認識撒尿牛丸,是看了周星馳的《食神》(1996年上映)
直到今天,裡面細節我都記不太清楚了,但卻對撒尿牛丸念念不忘,這置入性行銷太強大了!
撒尿牛丸彈性絕佳
除了爆漿的美味
還有附帶打兵乓球的功能,好吃又好玩!
而撒尿牛丸不是《食神》獨創,而是在清朝就有了!扶桑來好好為大家科普一下
以上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
撒尿牛丸的製程
看完撒尿牛丸的介紹,其爆漿的特性,要怎麼優雅地吃,又不會失禮地噴到對方,這就是重點了
我們來看畢導怎麼說(沒錯,又是這個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人)
其它篇連結:食物掉地三秒內撿起還能吃是真的嗎?透過薯片落地測試告訴你!破除三秒定律的迷思
🔽可直接食用影片,片長6分45秒🔽
🔽懶得看沒關係,直接看下面的圖解🔽
撒尿牛丸是固液兩相混合體系,外面的肉相包著裡面的尿相
沿中間切開,非常amazing阿~它竟然分三層
外層:Q彈的牛肉
中間層:白色的皮凍
內層:一小撮肉末
在加熱的過程中,中間的皮凍會融化變成油,也就是牛丸的尿
但問題在於,肉和尿的傳熱能力不同,這就導致吃撒尿牛丸時每一步都是坑
小心翼翼咬了一口,尿全撒在旁邊小姐姐身上
為了優雅,你決定整個吃進去,明明外面已經涼了,然而一口下去,灼熱的液體突然在你口中爆漿,黏稠的汁水充滿了你的口腔
所以今天,要用火鍋傳熱學和大家探討:撒尿牛丸的優雅吃法
我們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學過: 非穩態導熱微分方程 (???我讀的小學怕是不一樣)
作者用有限元模擬了牛丸內部的溫度,結果非常amazing阿~
因為撒尿牛丸的肉非常致密,傳熱其實很慢,扔進火鍋裡,十分鐘後,中心溫度才達到90度,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講,才算能吃了
許多人覺得丸子一浮起來就能吃了,但實測丸子煮五分鐘就會浮起來,這個時候其實還沒熟
所以大家下次吃的時候要記得:丸子浮起來後要再煮五分鐘
液體一般在60度以下就不燙嘴了,模擬表明:撒尿牛丸從火鍋裡拿出來五分鐘後,尿的溫度才降到60度
所以大家下次吃的時候要記得:先涼五分鐘
文明禮貌不噴人,口中爆漿最銷魂
作者為了證明不是唬爛的,用一個熱電偶溫度計,插在涼了五分鐘的撒尿牛丸上
哇~內部溫度剛好是60度,與模擬完成相符,建議大家以後吃火鍋都帶上一個熱電偶
著名歌手朴樹很不擅長吃火鍋,他下菜後經常問旁人兩個問題:
他們都老了吧?
他們在哪裡呀?
他們都老了嗎?
這個問題,比如毛肚下鍋,用上面的算法得知他變熟的時間就是15秒。
重慶人刷毛肚,講究七上八下,7+8正好等於15,重慶人巧妙地用一個成語,體現了等毛肚的焦灼心情。
他們在哪裡呀?
這個問題,也有方法,學名叫做茶葉悖論,在1926年由愛因斯坦給出了解釋:
如果你攪一杯茶,那最後茶葉會聚集在杯子的中心,這是因為螺旋運動的水與杯子摩擦會導致...blablabla(略過)
總之,吃火鍋也是同理,等吃到最後,只要狂攪一通,那些消失在湯裡的肉就會出現在火鍋中心
就算前面搶不過貪吃的朋友,但聚餐的終點你就能瘋狂撿漏。
研究完如何優雅地吃撒尿牛丸後,作者又有一個新奇的發現:
這哪裡是撒尿牛丸阿,這分明是一顆撒尿地球啊,牛丸的結構竟然和地球一毛一樣!
地殼和地幔=牛丸的牛肉
液態外地核=牛丸的皮凍
固態內地核=牛丸的肉沫
其實不只地球,太陽月亮竟然也都是撒尿牛丸的同款設計,冥冥之中宇宙中的星體與撒尿牛丸,竟然有著美妙的對稱性。
所以不要小看愛吃火鍋的自己,每吃一個撒尿牛丸,你已經咬爆了一顆星辰。
如果您喜歡扶桑的文章,歡迎您~
🚀按爆火箭 🚀
留言心得
轉發分享
地藏王菩薩愛您,迎接地藏王菩薩進入您的人生,推薦您以下三個天界之舟出品的禱告運用
點閱播放讓地藏王菩薩幫助您~
驅離邪靈惡鬼騷擾、財運亨通、身體健康、擺脫惡疾、人生順遂。